男女主角分别是朱元璋高峰的其他类型小说《快穿大明:我成了当朝宰相朱元璋高峰小说》,由网络作家“小云天狼”所著,讲述一系列精彩纷呈的故事,本站纯净无弹窗,精彩内容欢迎阅读!小说详情介绍:“自行车?那是什么车?”朱雄英,奶声奶气的问道。“很好玩的!”刘青儿,领着朱雄英去后院玩耍去了!李筱筱亦是识趣的跟了上去。……“今日,苏州府……”“父皇最后决定减免了苏州府两成的税收!”朱标一五一十将朝堂上的事情说了一遍。当然隐去了他和朱标对峙的场面。这玩意儿好说不好听。也用不着废话。“太子仁德!”刘伯温,李善长纷纷拱手道。“如今父皇既然已经松口,想必假以时日,叔父定可出山,重掌相权。”“未来我大明国富民强,指日可待!”朱标,有些激动的说道。朱十一很多的理念,他都清楚,朱十一曾经给他描绘过那一个科技高度发达的神奇世界。虽然他不敢奢望能够带领着大明走到那一步。但最起码,第一步迈出去了,以后的路就好走了。他不知道世界上是不是真的有这么一...
“自行车?那是什么车?”
朱雄英,奶声奶气的问道。
“很好玩的!”
刘青儿,领着朱雄英去后院玩耍去了!
李筱筱亦是识趣的跟了上去。
……
“今日,苏州府……”
“父皇最后决定减免了苏州府两成的税收!”
朱标一五一十将朝堂上的事情说了一遍。
当然隐去了他和朱标对峙的场面。
这玩意儿好说不好听。
也用不着废话。
“太子仁德!”
刘伯温,李善长纷纷拱手道。
“如今父皇既然已经松口,想必假以时日,叔父定可出山,重掌相权。”
“未来我大明国富民强,指日可待!”
朱标,有些激动的说道。
朱十一很多的理念,他都清楚,朱十一曾经给他描绘过那一个科技高度发达的神奇世界。
虽然他不敢奢望能够带领着大明走到那一步。
但最起码,第一步迈出去了,以后的路就好走了。
他不知道世界上是不是真的有这么一个国度,但他知道叔父一直在努力,他亦是如此!
“恭喜贤相!”
李善长当即恭贺道。
脸上的喜色亦是按耐不住。
他可不甘心就这么一直在定国公府呆到死。
不过以他的能耐,想要再度被任用,那基本上不可能了。
他李家,想要辉煌,那唯有跟朱十一这条大船绑牢。
何况现在想解绑,也不可能。
唯有跟着朱十一一条道走到黑。
朱元璋的性格,他很清楚,一直在猜忌着朱十一。
宁可错杀,也不会放过任何一个人。
想要让朱元璋改变对朱十一的看法,那太难了。
而今这一步开好了头,以后朱十一复出指日可待。
就算朱元璋一直压制着朱十一,以后朱标上位后,朱十一一样可以重掌相权。
“树欲静,而风不止!”
“依我看,即便是太子鼎力相助,也无济于事。”
“还是静下心来,好好种田吧,若不然,只怕……”
刘伯温,则是摇了摇头,悠悠道。
后续的话,他并未多说,相信以贤婿朱十一的智慧,已然猜到他的意思。
指望朱元璋幡然醒悟,那不可能。
洪都城被陈友谅大军围困的时候,老朱悄悄的在屏风后面拿着小本本记账的场面,他记忆犹新,一辈子都不会忘。
玩权术,贤婿朱十一终究差了点,看棋盘就能够看出来。
现在可不是打天下的时候,老朱可以不耻下问,勤奋好学。
大明是朱家的天下,但只能有一个朱!但这个朱并不包括朱十一。
老朱改政策,真的是觉得朱十一政策不行吗?
不见得。
那是老朱在潜移默化的消除朱十一的影响力,将大明百姓,百官们,对朱十一的崇拜,降到最低。
等到朱十一再掌相权,只怕那个时候,就成了百官天天和朱十一对峙奉天殿,言明老朱的政策才是利国利民的。
朱元璋真的是杀不了朱十一吗?碍于百官劝谏?碍于百姓上万言书?不见得。
在刘伯温看来,这就是朱元璋在下一盘大棋,故意让朱标来帮助朱十一,等到时机成熟,再任用朱十一。
那个时候朱十一不就是会对朱标感恩戴德,对朱标死心塌地,殚精竭虑的辅佐朱标。
即便朱元璋百年后,朱标依旧可以控制的了朱十一,朱十一的雄才大略,是老朱留给朱标的。
有朱元璋在,大明任何人都反不起来,若是朱标能够降服朱十一,待到朱元璋死后,大明一样无人敢反!
至于大明政策如何?百姓过得如何?有大明是朱元璋后人(朱标一脉),还是朱十一后人重用吗?
“陛下……”
杨宪此刻已然是浑身颤抖,匍匐在地,纵然有心诡辩,可人证物证俱在,容不得他抵赖。
看着杨宪这幅样子,胡惟庸面无表情,心中却是笑开了话。
之前朝廷有朱十一,李善长等人,压得他抬不起头来。
好不容易搞垮了朱十一等人,杨宪又跳了出来。
两人本来就不合,只不过在搞朱十一两人臭气相投联合在了一起罢了。
而现在,杨宪一死,那今后的中书省,可就只有他胡惟庸一人说了算了。
“来人,将杨宪押下去,于午门外斩首示众。”
“二虎严查扬州之事,凡是涉及扬州案件之事,与杨宪苟合之人,全部抄家问斩,绝不姑息。”
朱元璋,断声喝道。
“是!”
二虎当即领命道。
侍卫们则是将杨宪押了下去。
“陛下圣明!”
群臣纷纷恭贺道。
心中也是长出了半口恶气!
“你也下去吧!”
朱元璋旋即看向扬州秀才。
“是陛下!”
扬州秀才恭恭敬敬行了一礼,躬身退下。
“诸位爱卿,扬州之事,不忍直视。”
“今后,若有人还敢为非作歹,咱绝不姑息!”
“元朝因何覆灭,诸位时刻谨记!”
“……”
“今后,百姓来京上报,若有胆敢阻拦者,杀无赦!”
朱元璋,接着扬州之事,开始训斥百官。
“是陛下!”
群臣纷纷应道。
“启禀父皇,儿臣以为杨宪能够控制扬州百姓,不让扬州百姓离开扬州,上京上报,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户籍制度。”
“正是我朝将百姓户籍定死,匠户,农户,军户,完全固定在家乡,不允许其随意走动,才是助长了杨宪禁足百姓的嚣张气焰。”
“儿臣恳请父皇,重启朱十一的国策,不以户籍规定百姓的生计,允许百姓四处走动。”
“如此一来,即便再有官员想要欺上瞒下,也无法将百姓完全禁足!”
朱标,紧接着出列道。
杨宪之所以能够牢牢把控扬州百姓,将扬州的事情捂的严严实实。
一方面是因为杨宪深的陛下信任。
另一方面,是扬州百姓基本上都被固定在原籍,一个都跑不出来。
但凡能跑出来几个,扬州之事,绝对不可能捂到现在,才会爆雷。
反观朱十一被罢免后,原本人口可以随意流动的政策,被朱元璋更改,以致于扬州百姓成为了瓮中之鳖,只能进不能出。
“胡闹!”
“咱立户籍制度的时候,就与你说过。”
“户籍乃是咱大明的国本,唯有户籍稳定,方可掌握人口数量变化!”
“为了使朝廷能够准确掌握地方的财产、税赋等,咱规定各级户籍的收入、支出等,并按照户籍所属地纳税。这样,朝廷可以更加了解各地财政状况。”
“亦可帮助朝廷监督管辖各地的人口,确保治安稳定。”
“唯有控制人口流动,方能保证咱大明安定。”
“岂能如同朱十一之策,百姓想去哪就去哪,那岂不是咱大明的百姓都如同流民般,如何管理?”
“如何收缴税收?”
朱元璋,呵斥道。
罢免朱十一之后,他就着手更改国策,将他认为朱十一不对的治理政策,全部改了一遍。
那个时候朱标就极力劝阻,他还耐心的给朱标解释。
本以为已经将朱标说通了,让他理解了,不曾想还是一个榆木疙瘩。
还是抱着他那个叔父的政策,奉为珍宝!
“父皇,叔父当初立国之际,就说过户籍的世袭制等于是为百姓加上了一层枷锁。还将他们牢牢束缚在贫瘠的土地上,”
“更有甚者,有些百姓早就变成了名副其实的“乞户”,却因户口是“民户”而世代缴纳高额税赋和承担沉重的徭役,最后他们迫不得已踏上了冒险的逃亡之路。”
“甚至是被逼无奈,图谋造反啊。”
“请父皇三思啊!”
朱标,继续说道。
“标儿啊,咱大明初立,没多少年,各地普遍存在农民赋税和徭役过重,大量土地荒芜,人口流失严重的问题。”
“当下的最迫切的任务就是开辟田野,增加户口,方可保证大明税收无忧,保百姓安居乐业。”
朱元璋,苦口婆心的解释道。
那么多荒地,不强行规定百姓户籍,谁苦哈哈的愿意耕种,谁愿意参军卖命。
人口若是流动太大,各地官府还怎么管理?
犯了罪的人,到处流窜,怎么找?
要多少人手,才能处理好?
“叔父为百姓设立身份铭牌,凡是过关卡,均需验证身份铭牌,开设的交易司,亦可将百姓的个人信息呈报给各地官府!”
“将税收摊入交易的货物中,除非这个人不吃不喝,但凡他要吃喝,那就无形之中缴了税!”
“这样不但能够保证税收,使我大明国库充盈,亦可用这些税收,来招兵买马。”
“叔父曾说过,百姓不愿服劳役,兵役,那是因为没有相应的报酬。”
“只要月钱给到位,大把的百姓上杆子来服劳役,兵役等等!”
朱标,说道。
他很清楚,朱十一之前制定的国策,是一整套,各个环节环环相扣。
父皇的国策,亦是一套。
要改那就是整套体系都要改。
单单改其中一条,那就会造成两套体系错乱,弄得乱七八糟的。
他已经多次劝谏朱元璋了,心中很清楚想要说服,很难。
必须要抓住每一个案件,每一个细节,来劝说。
“谬论,谬论!”
“朱十一税收,已然达到十取一,这简直就是吸老百姓的血汗。”
“岂能继续执行。”
“百姓生活本就贫苦,朝廷岂能再加重税收!”
“以朱十一的税收政策,咱大明要供养多少官员,供养多少吸食百姓的蛀虫。”
“这成河体统!”
朱元璋怒道。
他为百姓定的税是三十取一。
他自己吃过苦,他爹他娘他妹妹他姐还有他哥都是被饿死的,知道苛捐杂税对于百姓是有多么的恐怖。
他很清楚元朝灭亡的原因,并不是因为元朝是异族,而是因为元朝越来越腐败的朝廷和元朝各级官吏的贪婪和堕落。
朱十一之前任用的各种人员,多如牛毛,他数都不不过来。
都快赶上宋朝冗杂的官僚体系了。(当然这是老朱自己认为的!)
想想就可怕,这些人可都是和朝廷要俸禄的。
俸禄哪里来,不都是民脂民膏吗?
而现在,他设立的户籍制度,近6000万明朝百姓,文官仅有不到8000人,7500个农民才养一个官员!
他尽可能减少朝廷官员,为的就是少发俸禄,少拿百姓的税收。
定国公府!
杨宪带着一队侍卫前来。
“陛下有旨,任何人不得探望贤相。”
护卫队长,高声喝道。
“陛下有旨,命本官前来收取丹书铁卷,速速让开!”
杨宪沉声道。
此番前来,丹书铁卷他势在必得,他很清楚朱元璋猜忌朱十一,李善长,刘伯温。
想要坐上左相的位置,必须要讨朱元璋欢心,不留余力的为朱元璋办事。
闻言,护卫队长让开了道路。
杨宪带着侍卫大摇大摆的进入府中。
……
“快去给贤相打电话!”
护卫队长,急忙催促一旁的护卫。
朱十一居家闲着无聊,做了一款简易电话,用来通信。
护卫们倒也不陌生。
平常的时候,护卫们倒也不敢乱用,生怕用坏了。
遇到急事之际,才会使用。
眼看着杨宪来者不善,急忙通报朱十一,也好有了准备。
“是!”
护卫,等到杨宪一行人进了府,旋即跑入门房,拎起一个很不起眼的纸筒,纸筒末端还挂着根线!
护卫小心翼翼的将纸筒放在了嘴边,双手抱住纸筒……
……
不多时的功夫,杨宪带领着侍卫们来到田园边边。
田园里,朱十一带着刘伯温和李善长有模有样的种地。
李筱筱,刘青儿一如既往的在浇灌!
“呵!”
杨宪打量了定国公府一眼,瞬间就被府内的奢华惊艳到了!
‘谕制!’
‘这是谕制!’
‘竟然是无色琉璃,这可是连皇宫都没有的东西!’
‘哈哈,总算找到了朱十一的把柄!’
杨宪,心中先是惊诧旋即狂喜,表面上却是不动声色。
现在挡在他前面的只有胡惟庸,干掉了胡惟庸,他就可以顺理成章的担任左相。
由于朱十一备受太子朱标和马皇后的推崇,尊重,杨宪担心朱十一说不定什么时候就重回相位了。
以朱十一对自己的看法,毫无疑问,朱十一回到相位,第一个遭殃的就是他。
再者,朱十一正当壮年,再度上任左相,只怕他这辈子都没有机会担任左相之职了!
当初,朱元璋想要罢黜朱十一的时候,就是找胡惟庸和他二人商议的,还是杨宪和胡惟庸一起弹劾的朱十一。
如今,杨宪自然不会给朱十一复出的机会!
“杨宪,见过定国公,见过恩师,见过韩国公!”
“见过两位夫人!”
杨宪躬身行礼道。
“免了!”
朱十一,头也不回的说道。
通过简易电话,他已经知道杨宪的来意。
不过这个时候自己才刚刚开始种田签到任务,自然没空理会杨宪。
“定国公,陛下因马三刀之事,雷霆震怒,特下口谕,命我来取丹书铁卷。”
“还请三位上缴,我也是被逼无奈,还请三位行个方便!”
杨宪,开口道。
“知道了,等着!”
朱十一依旧是头也不回的说道。
系统发布的任务,要求种田签到一个小时。
之前他试过,若是签到中途被打断,就要重新签到。
眼下自己已经劳作了有一会儿了,自然不能放弃签到。
“唰!”
杨宪,脸色当场就黑了下来。
“贤相!”
“贤婿!”
刘伯温,李善长则是忍不住喊道。
这陛下下令,就这么晾着,是不是不太好。
而且来人还是杨宪,这可是之前受到陛下示意,弹劾朱十一的人。
若是回去和朱元璋,一咧咧,这清闲日子只怕也不保了!
“两位岳丈,加把劲儿!”
朱十一叮嘱道!
“是!”
眼看着朱十一一门心思的耕种,两人对视一眼,只能应道。
“定国公,陛下还等着本官回去复命,还请定国公行个方便!”
杨宪,断声喝道。
然而,朱十一懒得理会,其他人亦是不做声,跟在朱十一的屁股后面,劳作。
“定国公,难道不愿交出丹书铁卷吗?是想要违背陛下旨意吗?”
杨宪,脸色铁青,冷喝道。
“既然国公不愿上缴,来人给我搜!”
杨宪,下令道。
然而,跟随杨宪来的侍卫,却是无动于衷。
“你们听不到吗?”
杨宪冷声道。
“大人,贤相说让等等,也没说不上缴啊!”
“再说了,我等也没有陛下旨意入府搜查啊!”
侍卫队长,沉声道。
来之前,太子安顿他们了,不得在国公府胡作非为。
让他们来搜朱十一的府邸?
有旨意也就罢了,可毫无旨意,仅仅是杨宪的一句话?
那他们自然不会搜查。
他们身为皇宫侍卫,谁没受过朱十一的恩惠。
交易司未取缔前,他们包括他们的家人,谁没有得到朱十一给的福利?
他们可不是忘本之人。
“还请大人耐心等待!”
杨宪带来的侍卫们,齐声说道。
本来杨宪和胡惟庸弹劾朱十一,导致朱十一被罢黜,这笔账,大家可都记着呢。
此举等于是将满朝文武,包括侍卫们的饭碗都给打翻了。
大家自然不会给杨宪好脸色。
让他们跟着朱十一造反,他们或许不敢,陛下的威严,他们不敢犯。
可仅仅是杨宪的命令,大家可不愿执行。
再说了听杨宪命令,杨宪给福利,给奖励吗?
既然不给,凭什么听他的。
……
杨宪,牙关紧咬,一言不发!
这一刻,他深深的体会到了朱十一的恐怖控制手段。
就连皇宫侍卫,都不愿意冒犯朱十一。
这还了得?
见到侍卫如此,杨宪一下子没了脾气,难不成他亲自动手搜查?
国公府的下人们,可不是吃素的,随便给他来一下子,他就吃不消了。
只能耐着性子等待着。
心中盘算着,将国公府的一切,都告诉朱元璋。
就在杨宪等的不耐烦,在田园边边来来回回的踱着步子。
……
叮!
恭喜宿主种田签到一小时成功!
武力值加一!
系统机械的声音响起。
……
朱十一当即丢下锄头!
“走了,休息了!”
朱十一开口道。
刘伯温,李善长二话不说,返回屋中前去取丹书铁卷,他们可没有朱十一的胆子,再晾着杨宪,指不定出什么事情呢。
很快,两人将珍藏的丹书铁卷交给了杨宪。
“定国公?”
杨宪,望向朱十一。
再说了,他即便下去,驿站也会尽全力为他准备好一切,他也看不到这些隐晦的东西。
这些都是之前朱十一教他的,告诉他,如何要将驿站发挥最大的用处!
朱十一被罢黜的时候,朱元璋下令驿站自负盈亏,他倒是未曾和朱元璋理论。
不是不想理论,是老朱修改的太多,一整套体系都改了,各种问题,各种都需要争锋相对的讨论,朱标不可能将所有的问题都说完。
现在出了空印文书,他才想起来这一茬。
这也不能怪他,事情太多,太杂,问题太多,要纠结的地方有很多,哪里想得到这里。
“哼!”
“那就是说,这只不过是纸上谈兵罢了!”
朱元璋越听,脸色越黑。
虽然他听明白了,知道朱十一这一套体系下,地方官员的确舒服。
他也知道单单这条国策上,他的确是错了。
可放宽百姓游历,藩王游历,其中涉及的东西太多了,百姓游历人数太多,将会导致大量田地浪费,而且容易聚众造反。
藩王及藩王子嗣,官员子嗣,富商子嗣游历,容易让他们珠联璧合,相互勾结。
当初他罢黜朱十一,就是因为看不惯朱十一这个做法,在他看来,这游历的做法简直就是给造反造成了极大的便利。
接着老朱下令严禁藩王出封地,严禁百姓乱跑,一来是为了大明基业稳定,二来也是限制了各种权贵相互勾结。
毕竟,一个封疆大吏若是和朝中要员联合起来,要消息有消息,要兵有兵,随时可以造反。
即便朱元璋现在知道朱十一之前驿站的国策是对的,有效的,确实是对大明有好处。
但他身为帝王,考虑的并不是这些,他制定的每一条国策,首要的目的,是保持天下稳定,保持皇位永固。
而不是像朱十一那种单纯的照着国富民强的路去走。
若大明国富民强,可大明皇位换人了,这一点对于老朱来说没有任何意义。
他难道不知道很多政策朱十一制定的好吗?确实对大明好吗?
他心中很清楚,朱标以及百官说话又不是放屁,他听得到。
但他要的是大明朱家皇位永固,大明江山传承千秋万代。
朱十一很多政策,说白了,在老朱看来,这就是朱家人对天下人让权,让利,大明都快成了天下人的大明了,不是他老朱家的天下!
这也是他和朱十一永远尿不到一个壶里的原因。
说白了,就是家天下和天下人的天下的区别。
刚立国的时候,不动朱十一,那是大明的确穷,国库的确没钱,也经不起太大的折腾。
需要朱十一来快速盘活经济,快速稳定大明根基、
而两年前罢黜朱十一,那是朱元璋觉得大明稳定了,是时候该让朱家皇权稳定了。
再按照朱十一国策执行下去,只怕大明不姓朱了。
老朱可不愿为他人做嫁衣。
“啊?”
“父皇明鉴啊,儿臣句句食言,父皇可派人下去查看!”
朱标当即蒙圈了。
都说的这么明白了,父皇怎么还不明白。
还是这么得死鸭子嘴硬。
非要弄到大明破败不堪那一步父皇才能醒悟吗?
“诸位爱卿可针对空印文书,有何解决的办法?”
朱元璋,不愿在和朱标说朱十一。
曾经他和朱十一聊天下,聊历史的时候。
朱十一曾说过,秦朝隋朝,这两朝将中央集权做到了极致。
“参见太子!”
李善长,刘伯温,李筱筱,刘青儿纷纷起身行礼。
“标儿来了,来来一起下棋!”
朱十一热情的招呼道。
虽然下不过老谋深算的刘伯温,李善长,他还是能够和朱标对垒的。
自从被软禁以来,定国府已经有好久没有熟人来了。
“是叔父。”
朱标应道。
刘伯温当即让开,朱标落座。
“叔父,侄儿前来,是……”
朱标刚要开口。
“标儿许久未来看叔父,叔父我有些想念,今日必须大战三十盘!”
朱十一,直接打断了朱标的话语。
毫无疑问,用脚丫子,也能够想到朱标这次来,定然是有国事。
国事关他屁事,他一个闲赋在家,遭软禁的人。
李善长闻言,眉头微微一皱。
这可不好啊,贤相风华正茂,三十而立之年,正是干大事之人,这真就窝在这一亩三分地种田下棋不成。
他不想看着朱十一就这么窝着,必须要找机会出山方可。
反观刘伯温,倒是专心观棋,他比较满意贤婿的做法,伴君如伴虎啊,更何况是朱元璋,猜疑心太重,让人防不胜防。
尤其是当初洪都大战之际,朱元璋蹲在后堂,拿着小本本记录各将领在前庭的话语。
朱十一战功赫赫,功高震主了。
他觉得朱十一如此最好不过了,也算是做到了急流勇退,虽有些无聊,倒也不失雅趣,难道真的要落得一个身首异处的下场吗?
“你母后身体如何?”
朱十一一边下棋,一边问道。
算算日子,马皇后和朱雄英也没几年好活了。
“有劳叔父挂念,母后一切安好。”
“之前叔父安排的几个药材商,一直都有在上贡!”
“雄英最近如何?”
“一切如常,就是有些想念叔父,时常闹着看看叔父。”
“那就让他过来,住几天吧。”
“是叔父!”
“……”
很快,三盘棋已过,朱标由于心中有事,心神宁,连输三盘。
“叔父……今……”
朱标眼看叔父一直岔话题,有些绷不住了!
“标儿,你最近棋艺有些落后啊。”
朱十一继续打断朱标的话语。
“叔父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之外,侄儿自然不如叔父。”
朱标无奈笑道。
“快晌午了,留下来吃饭吧,好不容易来一趟!”
李筱筱,见状故意起了话头。
毕竟朱标来定国公府,可是顶着违背圣旨的罪名的。
同样,她和老父亲李善长一样,也希望夫君能够复出。
“多谢叔母,只是朝中有事,清闲不得。”
“今有凤阳刁民造反,马三刀身为监工,却滥用职权,贪污粮饷,盗卖修建材料,鞭挞民夫,致使民夫起义。”
“父皇雷霆震怒,欲斩马三刀。”
“之前马三刀在叔父治下的时候,刚正不阿,更无半点贪污行迹可言,如今他却走上了这条不归路,定然有因!”
“还请叔父助侄儿一臂之力,念在马三刀忠义以及昔日功劳,救马三刀一命。”
“给他一个改过自新的机会。”
朱标当即行礼道。
别人不知道,马三刀,他还是知道的。
之前朱十一在位的时候,马三刀可是老实人一样,有人给他送礼,他直接选择上报,除了朝廷的俸禄,福利,他从不贪污。
而如今,如此巨大的反差,只能说根源上出了问题,若是斩了马三刀,那不就等于证明朱元璋的国策确实不如朱十一的国策吗?
这话好说,不好听啊。
“贤相,马三刀虽有罪,但罪不致死,若是此先例一开,只怕官员们人心惶惶,人人自危!”
“何况,马三刀还是陛下当众认得义父,君无戏言,岂斩马三刀,还请贤相施以援手。”
李善长旋即行礼道。
贤相想要再度出仕的话,太子这条路必须要走。
太子都来了,必须要给太子个面子。
“这如何救?他已犯下如此大罪,陛下眼里不揉沙子,何况贤婿已被罢黜,再参与朝政,只怕会让陛下更加猜忌。”
刘伯温,开口道。
救什么救,拿什么救,到头来,即便救了又如何?惹一身骚,有什么意义。
“叔父,您之前说国策一改不出三年,定然导致官员腐败成风,各地造反之事层出不穷。”
“马三刀之事,恐怕不是个例,日后定然有更多的事情发生。”
“叔父趁着马三刀之事,若是能够让父皇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不但可以东山再起,还能够继续造福我大明百姓。”
朱标没有理会刘伯温,认真的说道。
打小,他就跟在朱十一的身后,两人差了十岁,虽是叔侄可和兄弟差不多。
当初朱十一每立一条国策,都和他解释过为何要这么做,看似宽容的政策,实则极大程度上能够防止官员贪污。
今日他前来,不单单是因为想要救下马三刀,更是想要让叔父复出!
“重八几十年都改不了的观念,现在就能改了?”
“只不过是刚开始罢了,后面会越来越多的!”
“救得了一人,还能救得了所有人吗?”
朱十一,反问道。
他穿越来,包括自己担任左相的那些年,一直就给朱元璋解释如何防止官员大规模贪污。
可惜,老朱见识的问题,没有见到高福利,高养老政策对于官员贪污的羁绊性问题。
高福利虽然无法杜绝官员贪污,但最起码,比低俸禄国策下的贪污要少一些。
纵观历史,明朝是贪污官员人数最多的一朝,贪污无法彻底根除,有人的地方,就会有江湖,可明朝的俸禄体系,却是影响深远。
低的可怕!官员真的穷!
不是他不愿意救马三刀,穿越这么多年了,他和大明开国功臣,已然处成了兄弟。
只是,老朱低俸禄的国策放在那里,屠刀已起,又怎会轻易落下。
国策不改,屠刀永远落不下。
何况,他懒得理会,兢兢业业十几年,最后一场空,还不如在这里过逍遥日子呢。
“还望叔父念在马三刀之前在叔父帐下鞍前马后多年,救他一命。”
朱标再次行礼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