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章
烧杀抢掠的),公开审判后处决,以儆效尤,平息民愤。
那些只是奉命行事、并无劣迹的普通士兵,则给他们两个选择:一是愿意留下的,可以编入我们的“屯田营”,负责开垦荒地,参与后勤建设。
只要遵守纪律,表现良好,将来论功行赏时,同样可以获得土地和自由民的身份。
二是想回家的,发给少量路费和干粮,遣散回家。
但我相信,在见识了墨沉舟治下的民不聊生和我北疆根据地的初步安定后,大部分人会选择留下。
果然,这个政策一宣布,大部分俘虏都松了一口气,纷纷表示愿意留下,加入屯田营。
只有少数人选择离开。
这样一来,既解决了俘虏问题,又增加了我们根据地的劳动力,还进一步彰显了我的“仁德”,可谓一举多得。
27. 南征前夕云州大捷的消息传到京城,墨沉舟的反应可想而知。
据说他气得当场吐血,连杀了几个办事不力的太监和侍卫。
他对我的恨意和忌惮,达到了顶点。
但他毕竟是一代枭雄,很快就冷静下来,开始调兵遣将,准备对我发动更大规模的进攻。
他知道,如果不能尽快将我这个心腹大患扼杀在北疆,等我羽翼丰满,他的“周”朝恐怕就真的要重蹈大夏的覆辙了。
然而,这一次,他面临的困难比之前要大得多。
首先,李莽五万大军的覆灭,让他损失惨重,短时间内难以再组织起如此规模的精锐部队北上。
其次,云州大捷极大地鼓舞了各地反对他的势力。
一些原本被他压制的地方藩镇和将领,开始阳奉阴违,甚至暗中与我联系。
他在后方也并非一片太平。
最后,也是最关键的,风晚晴的态度变得更加暧昧不明。
李莽兵败的消息传来后,风晚晴主动向墨沉舟请缨,表示愿意戴罪立功,率领京营精锐北上,“剿灭”我这个“叛逆”。
墨沉舟自然不会完全信任她。
但他手下确实缺乏能够独当一面、并且熟悉北疆战事的大将,赵擎已经反了,李莽也死了。
风晚晴的能力毋庸置疑,而且她毕竟是推翻大夏的“功臣”,在军中威望仍在。
权衡利弊之下,墨沉舟最终同意了风晚晴的请求。
但他留了一手,只给了她三万兵马,并且在她军中安插了大量的监军和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