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力求每一个细节都真实、严谨、有说服力。
我决定不直接使用学校或个人的名义发布,那样容易陷入被动和自说自话的境地。
我想起自己之前偶尔在知乎上回答教育类问题,积累了一些关注者。
于是,我重新登录了那个名为“童语心愿”的知乎账号,写下了一篇长回答,标题直指核心:《如何看待某高中女生在课堂直播,老师报警制止后反遭“遗书”控诉和网暴?
》。
我以当事老师的视角,冷静客观地叙述了事件的完整经过,附上了部分打码证据截图,着重分析了李芊芊行为的不当之处、“遗书”的诸多疑点,并点出了背后可能存在的炒作推手。
在文章的最后,我写道:“我无意与一个未成年学生缠斗,但我必须捍卫为人师者的尊严和法律的底线。
网络不是法外之地,流量不应践踏真相。
我已将所有证据提交给警方和相关部门,相信法律会给出公正的裁决。
也请各位网友理性看待,勿被情绪裹挟,成为网络暴力的帮凶。”
这篇回答条理清晰,逻辑严谨,有理有据,同时带着克制的情绪和犀利的观点。
发布不到一个小时,点赞数迅速破千,评论区涌现大量理性讨论。
“终于看到老师这边的说法了!”
“这‘遗书’确实漏洞百出,支持老师维权!”
“心疼老师,被学生和网络喷子联合绞杀。”
“如果真有幕后推手,那就太恶劣了!”
舆论的风向,开始悄然转变。
网络暴力是把双刃剑,能伤人,也能自伤。
这一次,我要让那些躲在键盘后的网暴者和幕后黑手尝尝,被舆论反噬的滋味!
反击的号角,正式吹响。
11我的知乎回答像一颗投入死水潭的石子,激起了巨大的涟漪,但也惊动了潜伏在水底的鳄鱼。
一夜之间,我的知乎账号后台炸了。
无数小号涌入评论区和私信,污言秽语铺天盖地,主题高度统一:指责我“师德败坏”、“心理变态”、“嫉妒学生年轻貌美”,甚至有人开始编造我和陈飞宇的“桃色绯闻”,试图从个人品德上彻底搞臭我。
更恶劣的是,有人冒充我的口吻,发布了一些颠倒黑白的道歉言论,企图混淆视听,让我陷入自证陷阱。
“来了来了,果然坐不住了。”
陈飞宇看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