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己定下心神,重新看向经文。
墨迹未干,字字清晰。
但不知为何,这些熟悉的文字,此刻看起来竟有些陌生,甚至……虚假。
那个下午,雨一直下。
而我的世界,那由经卷和信仰构建的坚固世界,第一次,出现了摇晃的裂痕。
一个巨大的“为什么”在我心中生根发芽,带着令人不安的诱惑力。
慧远禅师那句低语,像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激起的涟漪,远比我想象的更为深远和危险。
2慧远禅师的话像一根刺,扎在我心里,隐隐作痛。
我试图将其归咎于老僧的呓语,但那双洞悉世事的眼睛,却总在我不经意间浮现。
我继续抄写那部《大唐西域记》残卷。
然而,越是抄写,心中的疑窦就越是丛生。
我开始下意识地留意所有关于“五指山”的细节。
“……山势险峻,五峰并立,宛如佛祖伸出的手掌。”
描述很生动。
“……土地神祇日夜看守,奉上铁丸铜汁。”
细节也算详实。
“……五百年后,方得唐僧所救。”
时间节点明确。
一切看起来都顺理成章,但我却品出了一丝不对劲。
这描述,似乎……太“标准”了。
就像是照着某个模板写出来的一样。
我翻阅了寺中其他版本的西游相关记载,包括一些更古老的佛经故事、民间传说汇编。
奇怪的事情发生了。
关于孙悟空大闹天宫的部分,各版本细节虽有出入,但都描绘得活灵活ulemon。
可一旦涉及五指山的镇压,描述就惊人地一致,几乎是逐字逐句的重复。
仿佛所有记述者,都在参考同一个“标准答案”。
更让我心惊的是,在一本标注为“孤本”的《佛法东渐考异》中,我发现了一段关于唐初山川地理的记载。
其中提到了长安附近的山脉河流,描述极为详尽。
但对于传说中镇压孙悟空的那座“五指山”,书中只字未提。
按理说,如此神迹,又离京畿不远,岂能毫无记载?
难道……真的只是一个纯粹的象征性说法?
可为何所有主流经文都言之凿凿,仿佛确有其事?
我开始失眠。
白天抄经时,那些墨字仿佛活了过来,在我眼前扭曲、变形。
佛祖拈花微笑的壁画,在我看来也多了一丝莫测的意味。
寺庙的钟声,不再是安宁,反而像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