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女主角分别是宝儿顾南星的其他类型小说《典夫记宝儿顾南星全局》,由网络作家“江从容”所著,讲述一系列精彩纷呈的故事,本站纯净无弹窗,精彩内容欢迎阅读!小说详情介绍:?”“吴夫人待你也不差,不是么?”郑府后园的望月阁里,宋时每日与郑夫人饮宴。那夫人虽徐娘半老,却偏爱穿红着绿,非要宋时称她“娘子”。一日酒后,郑夫人抚着他手背笑道:“听闻你娘子在城西置了绸缎庄?我家大人明日便批她的商引,只消你......”话未说完,宋时已甩袖而起却被门外侍卫按在地上。郑夫人划过他唇畔:“你娘子可是收了六百两银子,若你不从,她可要蹲大牢的。”自宋时入郑府,她每隔十日便收得百两纹银,又托郑通判的关系,垄断了城中官绸采买。那日路过见当年嘲笑她的王婆婆在寒风中卖炭,竟命伙计买了整车炭送去,看着老妇感恩戴德的模样,觉得这世上最痛快的事,便是让昔日轻贱她的人仰头奉承。宝儿六岁生辰那日,顾南星摆了十桌流水席,请来城中显贵。席间郑...
“吴夫人待你也不差,不是么?”
郑府后园的望月阁里,宋时每日与郑夫人饮宴。
那夫人虽徐娘半老,却偏爱穿红着绿,非要宋时称她“娘子”。
一日酒后,郑夫人抚着他手背笑道:“听闻你娘子在城西置了绸缎庄?
我家大人明日便批她的商引,只消你......”话未说完,宋时已甩袖而起却被门外侍卫按在地上。
郑夫人划过他唇畔:“你娘子可是收了六百两银子,若你不从,她可要蹲大牢的。”
自宋时入郑府,她每隔十日便收得百两纹银,又托郑通判的关系,垄断了城中官绸采买。
那日路过见当年嘲笑她的王婆婆在寒风中卖炭,竟命伙计买了整车炭送去,看着老妇感恩戴德的模样,觉得这世上最痛快的事,便是让昔日轻贱她的人仰头奉承。
宝儿六岁生辰那日,顾南星摆了十桌流水席,请来城中显贵。
席间郑夫人抱着刚满周岁的儿子前来,“你家郎君近日倒是听话,昨夜还陪我吟了半阙《鹊桥仙》。”
顾南星笑着给那孩子塞了块金锁,指甲深深掐进掌心。
宝儿哭着从私塾回来,书包里掉出张字纸,上面歪歪扭扭写着“典夫之子”。
她猛地想起前日郑府管家来送月银,当着宝儿的面叫宋时“郑府姑爷”,忙蹲下身替孩子擦泪:“宝儿莫听旁人胡言,你爹爹在外地做官......”话未说完,宝儿已甩开她的手:“先生说典夫就是把丈夫卖了换钱!”
顾南星翻出压在箱底的第一份典夫契约,墨迹已淡,却比新置的田契更刺目。
自第一次典夫后,她总以为只要攒够银钱,便能赎回尊严,可如今宝儿看她的眼神,竟像看个陌生人。
让她心惊的是,郑夫人近日态度渐冷,昨日送来的月银竟少了二十两,托词说“宋郎身体不济”——她忽然想起吴夫人小产那日,也是这般态度转变。
第二日顾南星揣着刚收的三百两银票,进入郑府后园。
推开望月阁门时,正见宋时倚在榻上,面色青白如纸,腕上还有铁链。
郑夫人斜倚在美人靠上,嗑着瓜子笑道:“顾娘子来得正好,你家郎君染了风寒,怕是不中用了,这典夫的钱......”她强笑着取出银票:“夫人说笑了,官人昨日还写信说思念夫
仆人看守,不让他出门。
却说顾南星这边,自宋时走后,每日思念,以泪洗面。
宝儿病好了些,却常常问:“爹爹何时回来?”
顾南星只能骗他:“爹爹去赚钱了,很快就回来。”
夜里,看着空荡的床铺,顾南星悔恨不已,暗道:“官人,对不起,是我错了,我不该瞒着你典夫,可我实在没有办法啊。”
一日王牙婆又来找顾南星,笑道:“娘子,吴夫人说,你家官人不肯同房,你去劝劝他,不然这典夫的钱,可是要退回去的。”
顾南星闻言,心中一紧,她知道,若退钱,她家根本拿不出,宋时也回不来了。
于是,咬咬牙,跟着王牙婆去了吴府。
见到宋时,顾南星泪如雨下,道:“官人,对不起,是我对不起你,可我实在没有办法,宝儿病得快死了,家里又没米没柴,我只能出此下策。”
宋时看着她,眼中满是失望,道:“娘子,你可知典夫之事有碍我名声,让我如何做人?”
顾南星哭道:“官人,我知道错了,可如今木已成舟,你就忍一忍,三年很快就过了,到时我们一家人团聚,再也不分开。”
宋时见她哭得伤心,心中不忍,叹了口气,道:“罢了,事已至此,我也无话可说。”
吴夫人见宋时对顾南星如此情深,心中嫉妒,便想设计陷害顾南星。
这日,她让仆人买来些胭脂水粉,送到顾南星家中,又故意让邻居看见。
不多时,便有流言传出,典夫之事,也是她水性杨花所致。
顾南星听到流言,又急又气,想去吴府找宋时,却被吴夫人拦住,道:“顾娘子,你如今名声已坏,若再纠缠宋公子,怕是要连累他了。”
顾南星无奈,只得回家,却见宝儿被邻居小孩欺负,骂他是“典夫种”,宝儿哭着问顾南星:“娘亲,典夫是什么?
爹爹是不是不要我们了?”
顾南星抱着宝儿,心中剧痛,恨不得一死了之。
却说宋时在吴府,听到外面的流言,心中焦急,想回家看看顾南星和宝儿,却被吴夫人阻止,道:“公子若此时回家,便是坏了契约,到时你娘子可要赔我银子的。”
宋时无奈作罢。
吴夫人见宋时仍不屈服,便想出一计。
她找来一个江湖郎中,让他配了些迷药,趁宋时不备,下在他的茶里。
今日且说一桩古今未闻之奇事。
我朝祈朝,自太祖定鼎以来,历经九帝,天下初平,民生渐复,却生出一桩异俗——典夫之制。
所谓典夫,即妇人将丈夫典与他人,收取银钱,限期为约,或三月半载,或三年五载,其间夫婿往典主家服役,或充男宠,或为种嗣,民间美其名曰“借阳补阴”。
此风始于江南富庶之地,渐次蔓延天下,尤以豪门贵胄为盛。
且说那金陵城,有张姓妇,年方二十有八,夫有万贯家财,却苦无子嗣。
族中叔伯屡欲夺其产,张妇无奈,遂花银百两,于牙婆处典得一精壮汉子,名曰李三,暗中将李三藏于后院厢房,半载后诞下一子,族中再无人敢言。
此乃妇典夫以继香火之例。
又有苏州府王员外,膝下有女,年十九,生得如花似玉,却身患心疾,医者言难嫁作人妇。
王员外怜女,不忍其老死闺中,遂出银二百两,招一典夫入门。
那典夫姓赵,原是落第秀才,生得眉清目秀,入得王家,名义上是书童,实则与王小姐行夫妻之实。
三年后,王小姐竟诞下一子,虽病体难支,却终得尝人伦之乐。
此乃病女典夫以全人道之例。
更有扬州盐商陈大官人,娶妻刘氏,夫妻恩爱,却陈官人早年纵欲,年方三十便痿弱不起。
刘氏虽贤,却愁无后,典得一武生,名曰周虎,充作护院。
白日里周虎执刀立院,夜晚却宿于刘氏房中,半载后刘氏有孕,陈官人临终前见嫡子落地,含笑而逝。
此乃典夫以续宗祧之例。
看官,你道这典夫之事,是伤风败俗,还是情有可原?
古人云:“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
然豪门之中,金银满仓,却难填欲壑;寒门之下,衣食无着,竟卖夫求活。
这世间事,原是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闲话少叙,且说今日这桩典夫事,却道尽人间悲欢,写满妇人辛酸。
且说应天府梅花巷,有一户人家,男主人姓宋名时,年方二十有五,生得面如冠玉,目若朗星,原是书香门第之后,可惜家道中落,父母双亡,只留得三间茅屋,半亩薄田。
宋时自幼苦读,指望一朝科举,重振家门,怎奈时运不济,连考三届,皆名落孙山。
家中生计,全靠娘子顾南星操持。
顾南星年方二
宋时喝了茶,昏昏沉沉,被吴夫人扶到床上,行了夫妻之事。
次日,宋时醒来,见自己赤身裸体,旁边躺着吴夫人,心中大骇。
吴夫人却笑道:“公子,如今你已是我的人了,就安心留在我身边吧,我会给你娘子送些银钱,让她好好过日子。”
宋时万念俱灰,从此一蹶不振,每日浑浑噩噩,任吴夫人摆布。
顾南星这边,许久不见宋时回家,心中不安,便去吴府探望,却见吴夫人小腹微隆,心中一惊。
吴夫人笑道:“顾娘子,我有了身孕,以后宋公子便不能回家了。”
顾南星自吴府归来,手中攥着吴夫人施舍的碎银,怀中宝儿哭声渐止,面上泪痕未干。
她望着家中新置的桌椅、锦缎被褥。
医者说宝儿体虚需常年服用人参,往日想都不敢想的山珍,如今却能日日炖来给孩子补身,原来这世间最难熬的不是典夫之耻,而是饥寒交迫时无人相帮的孤绝。
三载光阴流转,顾南星用余下银钱在朱雀巷口支起绸布摊子。
她本生得俊俏,又善察言观色,往来商贾见她孤身带娃,多有照拂,不多时竟盘下临街三间铺面,雇了伙计,做起南北货买卖。
这日晌午,顾南星正在账房算银,忽见王牙婆领着个珠翠满头的贵妇人进门,袖口绣着金线牡丹,正是应天府通判夫人郑氏。
“顾娘子好手段,”郑夫人扫了眼货架上的苏绣蜀锦,嘴角含笑,“听闻你家郎君生得赛过潘安,又通诗书,不知可愿再典一回?”
顾南星手中算盘“啪嗒”落地,郑夫人凑近低语:“我家大人年近五旬尚无嫡子,若能借你家郎君种嗣,事成后黄金百两、田宅十顷,娘子可随意取用。”
宋时自吴府归来后,整日间痴坐在窗前,腕上还戴着吴夫人送的珠串,他不知是吴夫人小产,契约提前终止,只当是顾南星弃了他。
此刻见娘子推门进来,眼中闪过一丝期待,却见顾南星递来一碗参汤,柔声道:“城南书院招山长,需交束脩六百两,官人若想去,明日便随这位夫人去暂住些时日。”
宋时手一抖,参汤泼在青衫上:“娘子,典夫之事......”顾南星打断他:“宝儿昨日摔了玉镯,哭闹着要金的。
官人难道想让孩子跟着我们住茅屋、吃麦麸
人,这是新得的辽参,给夫人补身。”
自此宋时便和顾南星回了家。
冬至前夜,顾南星在醉仙居宴请布政使夫人。
席间听那夫人叹惋膝下无子,眼珠一转,竟想起宋时尚未痊愈的身子。
散席后,她跟着夫人到了布政使府,望着庭中三尺高的琉璃灯,觉得郑府的屏风都成了俗物。
“若能让我家大人得个嫡子,”布政使夫人拨弄着鎏金护甲,“黄金千两、世袭商籍,顾娘子可愿一试?”
回到家宋时正抱着宝儿在灯下识字,孩子指着“典”字问:“爹爹,这个字怎么读?”
顾南星推门的手顿在半空,听见宋时说:“典,是典当的典,就像......”她猛地咳嗽一声,打断话头,将宝儿交给乳母,拉着宋时进了里屋。
“布政使夫人要典你半年,”她避开他的目光,“千两黄金,够宝儿读最好的书院,够我们买城南的大宅......够娘子买更多的珠宝绸缎,对么?”
宋时忽然笑了,笑得眼泪都出来,“顾南星,你还记得我们在茅屋下听雨时,说过的话么?”
她当然记得,那时宋时说“粗茶淡饭亦是甜”,可当她抱着饿到啼哭的宝儿在雪地里奔走时,当她被牙婆嘲讽“穷酸娘子不知变通”时,那些话便冻成了冰碴,扎得人心里出血。
“这次不一样,”她抓住宋时的手,按在自己新做的织金裙上,“半年后,我们就是城里数一数二的富户,再也没人敢看不起我们......”顾南星亲自给宋时换上簇新的湖蓝缎面长袍,发间别着布政使夫人赏的簪子。
宝儿躲在门后,看着爹爹被马车接走,忽然冲出来抱住宋时的腿:“爹爹别走,先生说典夫的孩子会被人戳脊梁骨!”
顾南星心中一痛,却还是扯开孩子:“胡说!
等你爹爹回来,咱们住高楼、骑大马,看谁还敢说闲话!”
宋时从车窗望出去,见顾南星正与布政使府的管家清点金银,他想起初次被典时,顾南星眼中的泪光,如今却只剩算盘珠子般的精明。
自宋时入布政使府,顾南星的生意愈发兴隆。
她用千两黄金买下城南最大的绸缎庄,又在秦淮河畔置了别院,每日坐着小轿,穿梭于达官贵人之间。
那日在布政使夫人的宴会上,她见着了当